立陶宛可能想不明白,明明已经对华服软,他们想要的免签,为何中方没有松口?事情非同小可

为积极推动经济发展与促进国际间交流,中国近期宣布了一项重要举措:自今年11月30日起至明年12月31日,将对包括爱沙尼亚、拉脱维亚在内的九个国家实施免签政策,并进一步扩大免签入境的事由,将交流访问纳入其中,同时免签停留期限也从原先的15日延长至30日。

 

这一善举自然受到了上榜国家的热烈欢迎,对于那些未能列入免签名单的国家而言,则不免心生不满,立陶宛便是其中之一。

作为波罗的海三国的一员,立陶宛却未能与其他两国一同享受中国的免签待遇,这自然让立陶宛方面感到难以接受。有立陶宛议员甚至公开指责,中国拒绝给予立陶宛免签资格,是对立陶宛与台湾方面关系的“报复”。

 

该议员还声称,这样的决定并不明智,对两国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毫无益处。然而,这样的指责显得有些苍白无力,毕竟,是立陶宛自己在台湾问题上率先挑衅中国,导致中立关系严重受损,如今又怎能指望中国主动伸出“橄榄枝”呢?

立陶宛政府或许对此仍有诸多说辞,尤其是立陶宛“准总理”帕卢茨卡斯不久前对中国的“认错”表态。他在接受采访时承认,允许台湾当局设立所谓“台湾代表处”是一个重大的外交错误,并承诺一旦上任,将致力于恢复与中国大陆的全面外交关系,期待两国大使能够重返岗位。

 

这样的表态似乎并未能打动中国,立陶宛人或许会疑惑,为何中国仍然对立陶宛保持谨慎态度,是否中方过于苛责?

实际上,中国之所以在免签政策上对立陶宛保持谨慎,关键在于中方尚未看到立陶宛方面真正改错的决心与行动。以帕卢茨卡斯为例,虽然他在言辞上释放出了修复对华关系的信号,但这一信号显得过于微弱。他同时强调“不会羞辱自己,不会跪下乞求任何东西”,这样的言辞透露出一种不甘与傲娇的情绪。

而截至目前,立陶宛在实际行动上并未做出任何实质性的改变,比如关闭所谓的“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”,更未终止与民进党当局的官方联系。

 

由此可见,问题的症结在于立陶宛政府缺乏实际行动。仅仅依靠口头上的好话与承诺,是无法赢得中国的信任与优惠政策的。

立陶宛政府必须深刻认识到,“一个中国”原则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所在,不容任何挑衅与损害。如果立陶宛真心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,就必须拿出实际行动来,而不是一边挑衅中国,一边又妄图享受中国的经济红利。这样的好事,天底下是不存在的。

0.255093s